欢迎访问江西生活网  今天是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汪锋:为什么大家越重视阅读,这事似乎反而越“乱”?


你认为呢?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汪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原标题 | 《阅读与世界的层阶》


我观察阅读这件事,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似乎大家越重视这事反而越乱。有点像青少年近视,家长天天嚷,学校时刻提醒,但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年前,我觉得自己的视力下降了得换副眼镜,验光时随口问了一句,这视力怎么保护啊?老师傅说:“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少用,其他都是次要的。”

三四年前,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较大规模的中小学生读写调查。关于阅读,问题并不在于学生没有阅读兴趣,也不在于没有阅读资源,重要的是没有时间。从这个角度上讲,社会上大家鼓噪阅读的声音越大,就越是造成“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僵局。大家其实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时间都去哪儿了”,严谨一点说:到底应该给阅读分配多少时间?就此而言,所谓“海量阅读”“多读书”就是句正确的废话。

张中行先生曾经谈过兴趣与习惯的问题,他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兴趣这东西可以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一会儿强,一会儿弱,但是刷牙洗脸这样的习惯会跟我们一辈子。我的理解是,如果某个行为对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最好就养成这方面的好习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对黄庭坚来说,读书已经成了习惯,没有办法放弃了,简直是须臾不可离。

刷牙洗脸这种习惯比较容易养成,但阅读这种习惯就比较难以养成,不是拿起书就可以读,也不是读了两本书就可以“气自华”,这种习惯一方面学程长,一方面见效慢,所以自古以来出了那么多圣贤劝学记,就是皇帝也亲自下场,金口玉言许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尽管如此也没有形成全民读书的习惯。因此,从人的本性上来讲,黄庭坚的读书习惯可能是反常的。

但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反常的读书习惯”反而是适应潮流的。没有人会否认当今世界已经是信息时代了,往回追溯,人类社会经历了多次信息革命。第一次革命是语言的产生,人类可以更高效地合作沟通,进而成为地球的“霸主”;第二次革命是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人类社会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传承和积累的效率大幅度提高;第三次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知识的发展与传播大爆发,阅读才有了普及的可能。可以说,阅读的习惯是应运而生,是“知识社会”的新要求。

刷牙洗脸是为了卫生,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健康;阅读是为了获取知识,本质上是为了促进精神上的发展。人之所以为人并区别于其他动物,其根本不在于身体方面,而在于精神方面。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正是因为人类有了千变万化的语言以及记录语言的文字,才有了历史与文化,从而在动物界脱颖而出。

阅读,现在被搞得有点复杂了。就其起始而言,其实就是通过文字获取信息,也就是说,阅读提供了一条通往语言世界与文化世界的文字之途。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前者是去往语言世界与文化世界,后者是探索物理世界与感官世界,二者的结合才是完整的人生。每个人有不一样的人生,有人愿意用脚步丈量世界,比如徐霞客;有人更愿意思索道德法则,比如康德。怎样分配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似乎更应该是个人的事情,但社会的责任是让个人拥有通往不同世界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什么世界的什么地方。因此,我一直认为,阅读教学的核心要义是指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通过文字获取文本要传递的信息。如果能抓住这一核心,很多焦虑也就自然消散了,一些不必要的动作也就省了,教师和学生都减负了。

随着第四次信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等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第五次信息革命(计算机与数字化通信的发展)的到来,阅读的面貌和地位也开始发生变化,阅读不再是唯一可以贯穿古今超越南北的途径,音频和视频都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甚至更为高效。于是,有人甚至开始鼓吹口语时代的重新回归,开始批评文字带来的种种弊端。有意思的是,也有人站在传统书籍阅读的立场批评电子媒介阅读的碎片化、浅表化,以及对视力的损害等。无论如何,简单的欢欣鼓舞或者肆意抨击都不可取。新的变革之下如何重新定位“阅读”是真正的问题,难道在手机上读《红楼梦》就不算整本书阅读吗?难道乘车间歇刷一下信息就一定是碎片化?具体来说,就是要研究在信息革命的背景下,阅读要素和阅读机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相应要做怎样的调整才能让孩子的语言世界与文化世界的层阶上有更好的发展,这才是我们语文界无法回避的任务。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别忘了【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江西生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